主题:[转帖]怎样从人材到人才——众说软件人才的培养
怎样从人材到人才——众说软件人才的培养
我的QQ号:2535279
我的QQ群:58591592
www.javaedu.com.cn
作者:张铭(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未来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该向哪个方向走?针对这些问题,我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委员,参与了教指委进行的深入调研。
培养结构急需调整
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不合理。
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3 类:从事研究型工作、从事工程型工作和从事应用型工作。目前
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第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基础,对于第三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多角度改进教学
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学基础、建模能力等将决定一个计算机人才的发展前景。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
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要改进教学,教师
在教一、二年级课程时需要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教三、四年级则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就要求老师的学术水平要高,具有实际
项目研究和开发经验。
别把教育等同于培训
教育注重长期的基础能力培养。从学校角度考虑,课程设置是从基础开始培养一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而是
从多方面培养,这就是教育和培训的不同之处。要求把课程都设置成培训内容的看法也是与人才培养的渐进性不符的。
在访谈中,很多企业反映,没有经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抽象能力不够,对于如何分析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经常表现得束
手无策。很多学生实现能力有余,而到更高层次的抽象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这些能力上的培养就不是培训能解决的。
推行分级分类教学
在IT企业里工作的毕业生也普遍反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竞争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计算机人才所从事
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而且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大竞争力。只有在一些涉及较深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才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尽快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一条可能的途径。而从长远看,也十分有必要
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些企业反映,学生在校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习惯,基础没打好,认为学一门语言就可以去用了,结果编程基础不扎实,稍微复杂点儿
就会出问题,而且编程不规范,软件工程能力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喜欢写文档和注释)。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是企业和毕业生
的共同反映。
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ACM 竞赛等社会性活动;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
践活动;组织一些大规模练习性项目,在项目中用上软件工程的知识等等。有些更超前一些的高校已经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去专业对口的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
地进行工作定位做好铺垫。
我的QQ号:2535279
我的QQ群:58591592
www.javaedu.com.cn
作者:张铭(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信息化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未来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该向哪个方向走?针对这些问题,我作为教育部高等教育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委员,参与了教指委进行的深入调研。
培养结构急需调整
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不合理。
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3 类:从事研究型工作、从事工程型工作和从事应用型工作。目前
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第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基础,对于第三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多角度改进教学
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学基础、建模能力等将决定一个计算机人才的发展前景。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
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要改进教学,教师
在教一、二年级课程时需要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教三、四年级则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就要求老师的学术水平要高,具有实际
项目研究和开发经验。
别把教育等同于培训
教育注重长期的基础能力培养。从学校角度考虑,课程设置是从基础开始培养一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而是
从多方面培养,这就是教育和培训的不同之处。要求把课程都设置成培训内容的看法也是与人才培养的渐进性不符的。
在访谈中,很多企业反映,没有经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抽象能力不够,对于如何分析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经常表现得束
手无策。很多学生实现能力有余,而到更高层次的抽象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这些能力上的培养就不是培训能解决的。
推行分级分类教学
在IT企业里工作的毕业生也普遍反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征不明显,缺乏竞争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计算机人才所从事
的工作技术壁垒很低,而且在从事与行业相关的应用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中,除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需要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大竞争力。只有在一些涉及较深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才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尽快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一条可能的途径。而从长远看,也十分有必要
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些企业反映,学生在校学习中没有形成良好习惯,基础没打好,认为学一门语言就可以去用了,结果编程基础不扎实,稍微复杂点儿
就会出问题,而且编程不规范,软件工程能力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喜欢写文档和注释)。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是企业和毕业生
的共同反映。
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ACM 竞赛等社会性活动;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
践活动;组织一些大规模练习性项目,在项目中用上软件工程的知识等等。有些更超前一些的高校已经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学生从在校期间就去专业对口的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
地进行工作定位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