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飞企专家漫谈协同行业发展
[size=6][size=5]近[size=3]年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市场政策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观念逐步在中国的企业中得到认可,信息化的应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的企业发展。而随着信息化成为趋势,广大企业,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经验不是很丰富的中小企业,在选择信息化的时候,对企业是否有条件上信息化、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化工具、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地这些问题的疑问,一直都存在着。
目前国内市场上,关于信息化的概念层出不穷。ERP、CRM、协同、OA、驾驶舱等等不一而足。企业在选择信息化的途径及工具上,往往会受制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误区,从而在信息化定位、选型、建设、推广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希望我们的介绍能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信息。
一、企业信息化的衍变过程
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来看,大体上是两条路:一条路走的是生产系统管理,最初是MRP(物料需求计划),到MRP2(制造资源计划),然后到C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再到现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
另一条路线走的是管理决策系统:早期是EDP(电子数据处理),把一个部门原来由人工处理的事务放在电脑里处理,也可能建一些简单的小模型,如人事部门系统,销售部门系统,但各个部门之间不关联,信息不能及时更新,进而发展到了MIS(管理信息系统),整个企业的信息能够集成,大家可以共享,可以同步更新,虽然近了一步,但管理信息系统只能提供信息,还不能提供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进一步的发展就是DSS(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虽然提出来很长时间了,但实际上搞得很好的不太多。
本文主要探讨第二条线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二、企业信息化,从OA开始
“企业信息化,从OA开始” 这句话在中国的企业内曾经被广泛流传。这是由联想集团最初提出的。所谓OA,即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是办公工作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OA系统也是每个企业信息化初期就开始投入建设的基本系统。从收发邮件到后来公文流转、车辆管理、会议管理、网上审批等功能应用,OA已经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最频繁的一个基本系统。
目前在业内,各个厂商都在宣扬自己对OA行业的发展认识,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OA作为一个外来词汇,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以后,就被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而通过分析OA的发展,我们将会从其中看到中国的信息化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三、OA的演化进程
0.1、1985—1990
文字处理系统的应用,标志着OA的诞生。最具代表性的是1985年由微软开发的office 和1989年由金山软件开发的WPS的问世,以及已经开始普遍应用的打印和复印系统;
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单机的办公自动化”。
0.2、1990-1995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成熟,以莲花公司开发的群体通信软件Lotus Notes为标志。1995年莲花公司被IBM收购后,微软也尾随而至,推出了Microsoft Exchange。此后E-mail开始大兴其道,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作流(workflow)自动化的概念开始逐步展现。
而此时,中国国内的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开始被逐步提出,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的概念开始被人认可,OA已经具备了在中国应用的基础,OA普及的时代即将到来。
1.0、1995-2000
1995年以后,internet在中国开始了商业应用。1995年5月,原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这意味着OA具备了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OA系统起源于政府的公文和档案管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一定程度上是以公文为驱动进行办公。企业在决策的时候,需要向主管的政府部门请示汇报。政企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红头文件成了在政府和企业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此时OA系统主要是以公文处理、档案管理为主要应用,以审批流、工作流为核心,同时加入了很多的辅助功能如,BBS、公告板、名片夹、日程安排、报告管理、图书管理、车辆管理、公司大事记等小功能。
而接下来的OA发展,开始逐步进入到我们所熟悉的发展阶段。
2.0、2001-2003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级应用,OA开始强调企业所重视的功能应用,开始强调的知识管理,强调了业务流程的整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将办文内容电子化,而且实现整个办文过程电子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
而在此种情况下,OA作的所有工作不过是将手工工作搬到计算机网络上,并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先进特点,却没有增加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另外办公自动化的处理的信息范围实在过于有限,仅仅处理一些公文就可以称为办公自动化了吗?而此时随着国内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通讯手段的不断升级,移动办公、分支机构管控、业务应用、移动办公需求等等需求开始浮出水面。
在网络办公自动化OA系统飞速发展的同时,以ERP为代表的管理软件在我国的发展也非常快速。之后不久,不仅ERP开始在泛化,各种管理软件都贴上了ERP的标签,而且CRM、HR、SCM、DRP等等各种管理软件概念层次不穷。
虽然办公自动化OA的概念和应用一直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OA的概念模糊,缺乏完备的产品和应用理论体系支撑,使得OA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成为信息化的边缘产品。曾几何时,那些ERP解决不了的、CRM无法实现的、HR也不管的种种信息化的应用需求,都逐一划入了OA解决的范畴。与财务软件、ERP软件等具有相对规范的应用标准不一样,OA的应用功能非常杂乱。同一市场中大量功能迥异的OA产品,使OA的边缘化和混乱性由此可见一斑。厂商与用户也开始迷失,甚至陷入苦苦挣扎之中。
OA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此时需要有新的,更具备突破意义的替代品的出现。
四、2002年-协同概念的提出
协同和OA一样,同样是一个外来词,但是可以肯定的讲,协同,尤其是协同软件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2005年,国内媒体就曾经乐观的估计“我国协同软件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
早在2000年,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率先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使协同软件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我国协同软件2002年走上了协同软件的准备和产品研发阶段,从2003年开始逐步推向市场、面向用户,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协同软件的需求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用户对于协同软件的需求点,也逐步转向工作流管理,用户应用协同软件的目的,由沟通变成了“使团队协作工作节点有条不紊的推进”。
五、协同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危机的不期而遇,用户选择协同软件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危机促使用户加强内部管理,以挖掘内部潜力,减少内部消耗,应对外部环境危机;另一方面,客户开始关注协同软件的核心应用,企业信息门户(EIP)、业务流程整合、知识管理及管理理念成了关注的重心。
与此同时,随着3G应用以及平板电脑的兴起及PC终端竞争的白热化,移动办公应用、跨平台、跨浏览器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
六、协同行业的未来
1、协同理念发展
1)业务协同(Business Collaboration)
业务协同基于ERP等企业所有的原业务系统之上,从而做到了内部管理系统(协同软件)与业务系统(ERP等)的关联,内外得以结合,此模型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内部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实施不用改变企业原来的业务模式,业务协同这一层能够明确地将各种业务系统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协同应用与业务的关联,从而避免了因为内部管理而对企业赖以生存的业务模型造成干扰,防止业务与内部管控可能出现断裂,从而确保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营。
2)个人协同(Personal Collaboration)
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计划的协同、沟通的成本、冲突的成本、业务的信息碎片整理。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个人的工作计划如何与事务、岗位相关联,个人如何有效协同沟通开展工作,个人如何通过协同化解工作冲突,对各类业务完整或残缺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归类、整理,从而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
3)团队协同(Team Collaboration)
此处提出的团组不仅仅指一个组织内固有的部门,如市场部、财务部的协同工作,更多时候指的是一个为了某项目标、任务、项目而组建起来的一个团队(Team),比如产品研发部门要开发一套新产品,需要抽调不同的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为了举办全国市场巡展而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形成市场活动小组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临时的项目小组开展工作需要有人负责,那么如何负责,如何发挥临时小组人员以最高的效率开展工作、强化执行力,如何对项目计划、目标、资源等进行精确、适时的管理,如何实现项目组内的即时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如何将项目进展状况及时自动传输到上层等都将通过团组协同予以解决。
4)管理协同(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管理协同主要面向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经营要素、企业指标、风险控制、工作绩效等协同管理,由于管理协同建立在三层协同基础之上,所以企业无需改变既有管理模式,管理者犹如坐在驾驶舱里一般,根据各种有效的数据信息明白自己和自己管理的企业下一步要走向何方。
5)智慧协同(Intelligent collaboration)
智慧协同主要应用是企业日常事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领导层与各级工作人员在事务处理的时候,都需要信息的支撑,小到个人请假、费用报销时的制度依据,处理本事项的历史记录,可供参加的指导知识,大到来自业务系统的数据穿透与挖掘,均离不开智慧协同的应用,从而让企业的运行不依赖于主观的感觉或是个人记忆、经验,而是依靠企业智慧,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组织知识财富的沉淀过程。
2、协同技术发展
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历程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余年的路程,曾经“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悲壮心态,已经逐步演化成“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工具”、“是企业转型的推手”的观念。
信息化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随之而来的对信息化工具的扩展性和可集成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而3G时代到来后,移动终端成了办公的新趋势;以苹果公司为首的企业所强调的用户体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都是协同技术接下来要迎来的挑战。
1)平台化
对于要进行信息化的企业,尤其是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的过程,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在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受制于客观条件,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通过专业化的信息化工具或者定制开发来实现业务管理需求,那就要求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协同软件,要具备能够整合其他业务系统,或者能通过自身的自定义工具(如自定义表单工具、报表工具等)实现业务软件的部分功能应用。
2)跨移动终端
而以I PHONE、I PAD为首的智能终端正迅速占领市场,移动终端的功能应用日益丰富,从最原始的短信通知、到WAP的简单审批,再到现下对数据采集的支持、附件的查看,移动终端的应用已从配角变成主角,传统的“无纸化办公”向“无址化办公”转变,云端的应用逐步丰富。
3)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前端应用技术的深入人心,随着带动软件应用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向易用性和友好的界面趋势靠近。界面布局、色调搭配、乃至迎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人机交互应用,都给协同软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4)BI应用
协同软件本质上是管理软件,是辅助领导管理决策所用。系统内的业务数据纷繁庞杂,多数情况下起到的只是文档管理,流程规范,过程监督的作用,而BI报表带来的图形化数据决策分析技术将领导的管理思维融入到数据模型中,通过协同平台与业务进行整合,统一采集数据,以分析图表的形式来展现企业的人、财、物的现状、趋势,为管理者缩短决策周期、提高数据真实性。
5)社区化
协同软件与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结合,能在业务融合基础上的协同办公软件实现ERP、CRM等业务流和工作流的跨组织流转、智能化流转,以达到更好地整合与共享产业链信息资源,提高协同生产水平的目的。并实现面向大中型企业的私有云平台,面向小微型企业的公有云平台。
6)伴随企业成长,保障IT投资
竞争的社会、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信息化不同的阶段,对信息化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快速发展时也要求协同软件这一管理工具对企业制度的落地、执行力进行支撑,从而协同软件有良好的柔性、可扩展性,一方面其功能必须能深入切合企业的应用,一方面也要求协同软件的功能能根据企业的发展、变革而改变,能为企业在不同阶段搭建相应的业务管理应用,也能在企业的不同阶段作为平台融合其它业务系统;有效保障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size][/size][/size]
目前国内市场上,关于信息化的概念层出不穷。ERP、CRM、协同、OA、驾驶舱等等不一而足。企业在选择信息化的途径及工具上,往往会受制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误区,从而在信息化定位、选型、建设、推广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希望我们的介绍能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信息。
一、企业信息化的衍变过程
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来看,大体上是两条路:一条路走的是生产系统管理,最初是MRP(物料需求计划),到MRP2(制造资源计划),然后到C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再到现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
另一条路线走的是管理决策系统:早期是EDP(电子数据处理),把一个部门原来由人工处理的事务放在电脑里处理,也可能建一些简单的小模型,如人事部门系统,销售部门系统,但各个部门之间不关联,信息不能及时更新,进而发展到了MIS(管理信息系统),整个企业的信息能够集成,大家可以共享,可以同步更新,虽然近了一步,但管理信息系统只能提供信息,还不能提供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进一步的发展就是DSS(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虽然提出来很长时间了,但实际上搞得很好的不太多。
本文主要探讨第二条线的发展、现状及未来。
二、企业信息化,从OA开始
“企业信息化,从OA开始” 这句话在中国的企业内曾经被广泛流传。这是由联想集团最初提出的。所谓OA,即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是办公工作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OA系统也是每个企业信息化初期就开始投入建设的基本系统。从收发邮件到后来公文流转、车辆管理、会议管理、网上审批等功能应用,OA已经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最频繁的一个基本系统。
目前在业内,各个厂商都在宣扬自己对OA行业的发展认识,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OA作为一个外来词汇,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以后,就被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而通过分析OA的发展,我们将会从其中看到中国的信息化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三、OA的演化进程
0.1、1985—1990
文字处理系统的应用,标志着OA的诞生。最具代表性的是1985年由微软开发的office 和1989年由金山软件开发的WPS的问世,以及已经开始普遍应用的打印和复印系统;
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单机的办公自动化”。
0.2、1990-1995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成熟,以莲花公司开发的群体通信软件Lotus Notes为标志。1995年莲花公司被IBM收购后,微软也尾随而至,推出了Microsoft Exchange。此后E-mail开始大兴其道,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作流(workflow)自动化的概念开始逐步展现。
而此时,中国国内的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开始被逐步提出,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的概念开始被人认可,OA已经具备了在中国应用的基础,OA普及的时代即将到来。
1.0、1995-2000
1995年以后,internet在中国开始了商业应用。1995年5月,原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Internet网,即ChinaNet。这意味着OA具备了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OA系统起源于政府的公文和档案管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一定程度上是以公文为驱动进行办公。企业在决策的时候,需要向主管的政府部门请示汇报。政企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红头文件成了在政府和企业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此时OA系统主要是以公文处理、档案管理为主要应用,以审批流、工作流为核心,同时加入了很多的辅助功能如,BBS、公告板、名片夹、日程安排、报告管理、图书管理、车辆管理、公司大事记等小功能。
而接下来的OA发展,开始逐步进入到我们所熟悉的发展阶段。
2.0、2001-2003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级应用,OA开始强调企业所重视的功能应用,开始强调的知识管理,强调了业务流程的整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将办文内容电子化,而且实现整个办文过程电子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
而在此种情况下,OA作的所有工作不过是将手工工作搬到计算机网络上,并利用了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先进特点,却没有增加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另外办公自动化的处理的信息范围实在过于有限,仅仅处理一些公文就可以称为办公自动化了吗?而此时随着国内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通讯手段的不断升级,移动办公、分支机构管控、业务应用、移动办公需求等等需求开始浮出水面。
在网络办公自动化OA系统飞速发展的同时,以ERP为代表的管理软件在我国的发展也非常快速。之后不久,不仅ERP开始在泛化,各种管理软件都贴上了ERP的标签,而且CRM、HR、SCM、DRP等等各种管理软件概念层次不穷。
虽然办公自动化OA的概念和应用一直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OA的概念模糊,缺乏完备的产品和应用理论体系支撑,使得OA一直没有受到重视,成为信息化的边缘产品。曾几何时,那些ERP解决不了的、CRM无法实现的、HR也不管的种种信息化的应用需求,都逐一划入了OA解决的范畴。与财务软件、ERP软件等具有相对规范的应用标准不一样,OA的应用功能非常杂乱。同一市场中大量功能迥异的OA产品,使OA的边缘化和混乱性由此可见一斑。厂商与用户也开始迷失,甚至陷入苦苦挣扎之中。
OA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此时需要有新的,更具备突破意义的替代品的出现。
四、2002年-协同概念的提出
协同和OA一样,同样是一个外来词,但是可以肯定的讲,协同,尤其是协同软件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2005年,国内媒体就曾经乐观的估计“我国协同软件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
早在2000年,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率先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使协同软件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我国协同软件2002年走上了协同软件的准备和产品研发阶段,从2003年开始逐步推向市场、面向用户,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协同软件的需求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用户对于协同软件的需求点,也逐步转向工作流管理,用户应用协同软件的目的,由沟通变成了“使团队协作工作节点有条不紊的推进”。
五、协同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危机的不期而遇,用户选择协同软件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危机促使用户加强内部管理,以挖掘内部潜力,减少内部消耗,应对外部环境危机;另一方面,客户开始关注协同软件的核心应用,企业信息门户(EIP)、业务流程整合、知识管理及管理理念成了关注的重心。
与此同时,随着3G应用以及平板电脑的兴起及PC终端竞争的白热化,移动办公应用、跨平台、跨浏览器的需求前所未有的迫切。
六、协同行业的未来
1、协同理念发展
1)业务协同(Business Collaboration)
业务协同基于ERP等企业所有的原业务系统之上,从而做到了内部管理系统(协同软件)与业务系统(ERP等)的关联,内外得以结合,此模型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内部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实施不用改变企业原来的业务模式,业务协同这一层能够明确地将各种业务系统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协同应用与业务的关联,从而避免了因为内部管理而对企业赖以生存的业务模型造成干扰,防止业务与内部管控可能出现断裂,从而确保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营。
2)个人协同(Personal Collaboration)
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计划的协同、沟通的成本、冲突的成本、业务的信息碎片整理。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个人的工作计划如何与事务、岗位相关联,个人如何有效协同沟通开展工作,个人如何通过协同化解工作冲突,对各类业务完整或残缺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归类、整理,从而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
3)团队协同(Team Collaboration)
此处提出的团组不仅仅指一个组织内固有的部门,如市场部、财务部的协同工作,更多时候指的是一个为了某项目标、任务、项目而组建起来的一个团队(Team),比如产品研发部门要开发一套新产品,需要抽调不同的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为了举办全国市场巡展而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形成市场活动小组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临时的项目小组开展工作需要有人负责,那么如何负责,如何发挥临时小组人员以最高的效率开展工作、强化执行力,如何对项目计划、目标、资源等进行精确、适时的管理,如何实现项目组内的即时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如何将项目进展状况及时自动传输到上层等都将通过团组协同予以解决。
4)管理协同(Management Collaboration)
管理协同主要面向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经营要素、企业指标、风险控制、工作绩效等协同管理,由于管理协同建立在三层协同基础之上,所以企业无需改变既有管理模式,管理者犹如坐在驾驶舱里一般,根据各种有效的数据信息明白自己和自己管理的企业下一步要走向何方。
5)智慧协同(Intelligent collaboration)
智慧协同主要应用是企业日常事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领导层与各级工作人员在事务处理的时候,都需要信息的支撑,小到个人请假、费用报销时的制度依据,处理本事项的历史记录,可供参加的指导知识,大到来自业务系统的数据穿透与挖掘,均离不开智慧协同的应用,从而让企业的运行不依赖于主观的感觉或是个人记忆、经验,而是依靠企业智慧,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组织知识财富的沉淀过程。
2、协同技术发展
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历程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余年的路程,曾经“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悲壮心态,已经逐步演化成“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工具”、“是企业转型的推手”的观念。
信息化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随之而来的对信息化工具的扩展性和可集成性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而3G时代到来后,移动终端成了办公的新趋势;以苹果公司为首的企业所强调的用户体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都是协同技术接下来要迎来的挑战。
1)平台化
对于要进行信息化的企业,尤其是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的过程,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在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受制于客观条件,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通过专业化的信息化工具或者定制开发来实现业务管理需求,那就要求作为企业基础管理的协同软件,要具备能够整合其他业务系统,或者能通过自身的自定义工具(如自定义表单工具、报表工具等)实现业务软件的部分功能应用。
2)跨移动终端
而以I PHONE、I PAD为首的智能终端正迅速占领市场,移动终端的功能应用日益丰富,从最原始的短信通知、到WAP的简单审批,再到现下对数据采集的支持、附件的查看,移动终端的应用已从配角变成主角,传统的“无纸化办公”向“无址化办公”转变,云端的应用逐步丰富。
3)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前端应用技术的深入人心,随着带动软件应用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向易用性和友好的界面趋势靠近。界面布局、色调搭配、乃至迎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人机交互应用,都给协同软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4)BI应用
协同软件本质上是管理软件,是辅助领导管理决策所用。系统内的业务数据纷繁庞杂,多数情况下起到的只是文档管理,流程规范,过程监督的作用,而BI报表带来的图形化数据决策分析技术将领导的管理思维融入到数据模型中,通过协同平台与业务进行整合,统一采集数据,以分析图表的形式来展现企业的人、财、物的现状、趋势,为管理者缩短决策周期、提高数据真实性。
5)社区化
协同软件与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结合,能在业务融合基础上的协同办公软件实现ERP、CRM等业务流和工作流的跨组织流转、智能化流转,以达到更好地整合与共享产业链信息资源,提高协同生产水平的目的。并实现面向大中型企业的私有云平台,面向小微型企业的公有云平台。
6)伴随企业成长,保障IT投资
竞争的社会、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信息化不同的阶段,对信息化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企业在快速发展时也要求协同软件这一管理工具对企业制度的落地、执行力进行支撑,从而协同软件有良好的柔性、可扩展性,一方面其功能必须能深入切合企业的应用,一方面也要求协同软件的功能能根据企业的发展、变革而改变,能为企业在不同阶段搭建相应的业务管理应用,也能在企业的不同阶段作为平台融合其它业务系统;有效保障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size][/size][/size]